美国佬的关税政策,就像六月的天,说变就变。
这不,给墨西哥和加拿大进口产品的那30天缓期眼瞅着就要到头了(4月2号),汽车圈可炸开了锅。
各家车企,那叫一个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上演了一出现代版“抢滩登陆”。
先说那些“囤货狂魔”吧。
眼瞅着关税这把“达摩克利斯之剑”悬在头顶,有些车企干脆一不做二不休,玩起了“先下手为强”。
拼命往美国港口塞货,汽车、零部件,啥都往里装,生怕过了这村没这店。
现代、起亚,这两个韩国兄弟,动作那叫一个麻利。
虽然官方嘴上说着“无可奉告”,但私底下的小动作可没停。
各种加班加点,就为了赶在关税落地前多运点货过去。
一些德国车企也跟着凑热闹,那架势,不知道的还以为美国市场要断货了。
这囤货的后果嘛,就是海运价格水涨船高,汽车运输船一票难求。
全球领先的汽车海运公司Wallenius Wilhelmsen的CEO都出来喊话了:亚洲客户的需求量爆表,我们实在忙不过来了!
就算加班加点,也搞不定啊!
当然,也有些车企比较淡定,比如丰田,人家就稳坐钓鱼台,压根儿没打算跟风囤货。
用他们的话说,关税这玩意儿,谁知道以后会怎么变,现在囤货,万一以后政策变了,岂不是砸手里了?
除了囤货,车企还有别的招儿。
在墨西哥和加拿大有工厂的,就玩起了“提前发货”。
本田就是这么干的,赶紧把货从这两个国家运到美国,也算是未雨绸缪。
Stellantis就更机灵了,人家玩的是“两手抓”。
一方面,把库存从美墨边境运到美国工厂;另一方面,趁着这30天缓期,赶紧在美国工厂加班加点生产。
这算盘打得,噼里啪啦响。
不过,说到底,大家伙儿心里都没底。
这关税政策,就像雾里看花,谁也不知道它最终会落到谁头上,持续多久。
美国国际汽车经销商协会的CEO就说了,现在最大的问题是,这关税到底怎么个玩法?
每个国家、每家企业,待遇都一样吗?
除了关税,还有别的幺蛾子。
红海那边局势紧张,船都得绕路走,运费自然就上去了。
英国一家船舶估值机构直接把纯汽车和卡车运输船的期租费率预测值下调了,理由是:绕路费钱啊!
更让人头疼的是,现在全球汽车海运市场还面临着运力过剩的风险。
新船造了一堆,订单却没那么多,这可不就供大于求了嘛!
费率下跌,那也是板上钉钉的事儿。
所以说,这汽车海运市场,现在就像走钢丝,稍有不慎,就可能翻车。
未来会怎么样,谁也说不准。
关键还得看苏伊士运河的通航情况,还有全球汽车贸易格局的变化。
要是中国新能源汽车出口继续增长,红海航线又一直堵着,那运力紧张的情况估计还会出现。
但长期来看,运力过剩这道坎儿,恐怕是躲不过去了。
总而言之,这汽车圈现在是乱成了一锅粥。
各家车企,就像在惊涛骇浪里的小船,能不能平安到岸,还得看各自的本事。
世事难料,做好自己。